查看原文
其他

真人书店第一期丨第二集 媒体老总的“多面”人生

艾菲历奇 退休之后
2024-10-08

点击上面“退休之后”,关注我们!

退休之后,老年轻一代(40-65岁),或已经退休,或走向退休的路上,或期待退休。

年轻态,同理心,艾菲历奇,共谋福祉。

退而不休,瞻望未来,助人自助,创造价值。


图:滋滋滋



“真人书店”第一期,我们有幸请到复旦校友周虎老师,做客位于虹口区的1925书局,畅谈他的兴趣爱好和教育思考。



周虎,上海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、上海《理财周刊》社原社长。繁忙的工作之余,周虎老师还有着独特的兴趣爱好与独到的教育思考。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,他与我们分享了他意趣十足的多重身份和多面人生。


下面,请听周虎老师的讲述——


·多元的新闻出版人·

报纸-杂志-出版 多领域深度参与


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是不务正业的。大学在复旦读的历史系,但84年毕业后,阴差阳错分配到了新闻单位——《新民晚报》。这个工作不仅和我读的专业几乎毫不相干,而且和我的生物钟也不大契合——晚报中午要出报,要求早上七点上班,但我习惯晚上一点钟睡,那真是要命了。


当时我们《新民晚报》社在外滩九江路41号,走几分钟就到南京路、四川路口的德大咖啡馆。


九江路 新民晚报 社址


那时我们中午结束了工作就去喝咖啡,年少气盛,根本不懂人情世故,有时甚至编前会都不参加了。一次,到了下午开会的时间,我们几个刚分配到报社的小青年仍然在咖啡馆里眉飞色舞、海阔天空,不巧被路过的抓纪律的副总编透过玻璃橱窗看见了。结果可想而知,我们被点名批评。我后来想想,这种单位好像束缚太大了,而且工作也并不称心,就跳槽不干了。


因此,在《新民晚报》工作一年后,我就跳到了《世界经济导报》,是份周报,不用每天上班。后来这张报纸停了,我去了它下面办的《经济新闻报》,又见证了它改名叫《新闻报》,从一周一期变成一周三期,再变成日报。当时这张专业经济报纸在上海滩办得风生水起、独树一帜,要不是后来某位领导一时头脑发热,把《新闻报》变成了一日三刊的《新闻晨报》、《新闻午报》和《新闻晚报》,哪会有后来的《第一财经日报》。


周虎老师 讲故事生动精彩 引人入胜



到了2001年,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要出一本叫《理财周刊》的杂志,因为我当时在《新闻晨报》是分管财经的副主编,他们就来挖我。当时儿子刚一岁,需要我多花时间照顾,而这份工作不用每天上夜班,我就跳槽过去了。接下来便在周刊副总、老总、社长,一路做到退休。


理财周刊


2017年左右,世纪出版集团内部结构调整,《理财周刊》归入上海人民出版社管理,我就又多了一个头衔,成为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。其实我对图书出版是个“门外汉”。我是报社出来的,习惯一天出一张报,对于出版社花几个月甚至几年出一本书,有时实在是心里急煞。


我的履历看上去“乱七八糟”,一会儿报社,一会儿杂志,后来又进入出版社,但实际上形散神不散,一直在干新闻出版。不过,做的事倒颇有些“杂乱无章”——出品过音乐剧《女人一定要有钱》和话剧《这辈子有过你》,也办过连续18届金融理财博览会,2届国际科创园区博览会,现在又在筹办跨境电商交易会——这些事和我读的历史专业和干的新闻出版浑身不搭界。


理财博览会 现场


·文化咖啡追寻者·

透过咖啡 寻找历史的温度


我的爱好可以说是五花八门(笑)。


历史学出身,历史当然是我最喜欢的。大学毕业论文写洋务运动的人物张之洞,现在则喜欢钻研中共党史。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,我去很多单位讲了党课,讲述建党初期的历史风云。


周虎老师 在讲党课


美食也是我的心头之爱,经常出去寻找各地美食,不时发表文字点评,也挺受朋友圈的欢迎。


我很喜欢喝咖啡,泡咖啡馆。当然,比起咖啡本身,我更在意的是咖啡馆的“灵魂”。《解放日报》2022年8月15日发了半个版的越洋随笔,是我写的巴黎咖啡馆“灵魂铁三角”。


关于巴黎咖啡馆 灵魂铁三角 随笔


因为研究了很多咖啡馆,华师大70周年校庆时叫我去他们的咖啡节开了个讲座《在咖啡飘香中回味初心》,讲的是马克思、恩格斯两人在巴黎咖啡馆第二次握手,在布鲁塞尔咖啡馆写作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故事,结果很受欢迎。


周虎老师 在讲座现场


周虎老师在发表于“上观新闻”的文章中写道:

“喝不喝咖啡都已经不重要了,要的就是咖啡馆里飘逸出来的那种灵魂味道。”



·清醒佛系好爸爸·

和儿子做朋友 “周虎,倒杯茶!”


我把我儿子定位为“中不溜秋”,实际上是抬高他了。他小学全班28个同学,22个人当过小队长、中队长或大队长,我儿子就是那六个从来没有做过任何队长的人之一。他不太遵守纪律,学习成绩也上不去,一度让我们家长很苦恼。


但后来我们想通了,意识到了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多重要,从此不再给他施加压力,而是尽我们所能与他做朋友


因此,我们家的亲子关系是很轻松随意的。我儿子小时候从来不叫我“爸爸”什么的,一向直呼其名。到现在还记得,他小时候午睡时想喝水了,就叫一声“周虎,倒杯茶!(上海话)”,我马上就乖乖去倒(笑)。我和他交流起来就像好朋友好兄弟一样,随便聊。之所以不讲究称谓和礼节,是因为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形式,关键的内核在于和孩子心灵上互相交融。如果他能够和你沟通,有什么苦闷愿意和你交流,我觉得这就够了。


学习上,我们也不强求他的文化课成绩了,而是注重培养四种综合品质——交际能力、口头表达能力、抗击打能力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。在这方面,我自认为是走对了路,他也没有让我们失望,后来成功“逆袭”,考上了美国纽约大学,真的让我们非常惊喜。


《我是怎样培养一个中不溜秋孩子的》一书就记录了我们培养他的心路历程和一只只故事。

《我是怎样培养一个中不溜秋孩子的》


因为出了这本书,我又突然变成了一个“亲子育儿专家”,经常受邀去开讲座,搞得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呢。


亲子育儿分享会 现场




关于育儿,周虎老师是如何恍然大悟,不再焦虑的?

怎么培养孩子的综合品质?

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教育焦虑,又如何定义人的成功呢?

下一集,我们将聚焦《我是怎样培养一个中不溜秋孩子的》一书,听听周虎老师的“育儿经”~


采访丨唐唐 Shiqi

编辑丨Shiqi

主编丨艾可




↓↓↓ 特别鸣谢 以下公益合作方 ↓↓↓ 


宁泉资产


上海市未来研究会


上海广盟电气有限公司


天谱咨询


国龙基金



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退休之后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